刺苍耳(Xanthium spinosum L.)隶属于菊科(Asteraceae),苍耳属(Xanthium),原产南美洲,在北美洲、欧洲、非洲、亚洲和大洋洲归化。刺苍耳最早于1932年在我国河南省郸城县发现,目前在北京、河北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安徽、湖南、云南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有分布。刺苍耳已被列入《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》之中,是我国重点管理的重大农林外来入侵物种。近年来,刺苍耳在我国仍呈扩散蔓延趋势,为有效防范其侵害,做好防控工作,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。
一、主要特征
(一)生物特征。一年生草本,株高0.3—1m。根多分枝。茎直立,不分枝或从基部多分枝,圆柱状,具纵条纹,被短柔毛或微柔毛;节上具不分枝或2—3叉状刺,刺长10—30mm,黄色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2.5—6cm,宽0.5—2.5 cm,先端渐狭,全缘或有1—2对齿或裂片,上面灰绿色至深绿色,被稀疏的短糙伏毛,沿脉较密,后期常脱落,下面灰白色,通常沿中脉和侧脉明显被糙伏毛外,还密被白色的绢毛,具三基出脉或羽状脉,叶柄细,长5—15mm?;ǖバ?,雌雄同株;雄头状花序假顶生,雌头状花序1—2个腋生。刺果黄褐色,倒卵状椭圆体形至矩圆体形,长7—13mm,宽4—7mm,果体被绵毛,具细倒钩刺,果顶端具1—2个细刺状喙,果成熟后极易脱落,刺和喙无毛?;ㄆ?—10月。

刺苍耳主要生物学特征(左,群落生境;右,单株)

刺苍耳主要生物学特征(左,叶片;中,花;右,果实)
?。ǘ┲饕:?。刺苍耳结实量大,且总苞表面密被倒钩刺,极易通过附着在人类和动物体表,或夹杂在干草和货物当中实现快速广泛的散播。刺苍耳适应性好,繁殖能力强,很容易在新的环境中占据领地,严重影响当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,致使入侵地的草场退化、农作物减产、原有物种灭绝和物种多样性降低。一旦入侵农田、草场,会与农作物、牧草争水、争肥,影响农作物的产量。已对我国部分地区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。
?。ㄈ┓⑸场3I诼繁?、沟渠、农田周边、河道、水库边、荒地和旱地等。其分布范围很广,在荒滩、农田、草原、河岸等生境下均可生长。
二、防控策略
在全面调查和摸清刺苍耳本地发生、传播途径、扩散范围、生态习性和危害现状的基础上,根据发生生境和危害程度,因地制宜,采取针对性的监测预警和治理。在未发生区加强检验检疫,特别是防止随进口羊毛、混杂在作物种子中带入。
刺苍耳最适宜的防治时期为营养生长期。在刺苍耳发生区,在幼苗期和结果前期及时采取人工、物理、化学等措施进行防除。由于刺苍耳种子生活力和休眠性较强,首次铲除后,3年内每年结果前应持续对铲除区进行跟踪监测,若发现再次出现应及时处理。
三、防控措施
?。ㄒ唬┘嗖庠ぞ?/p>
在刺苍耳连年发生区域和扩散前沿风险区,在营养生长期尤其是花期开展监测调查,查明刺苍耳的发生区域及其在扩散前沿带、前哨点和潜在入侵地的发生动态,绘制高精度分布图,一旦发现新的入侵要及时及早根除。
?。ǘ┤斯ぐ纬蚧捣莱?/p>
在刺苍耳零星发生区。为确保灭除效果,主要采用人工拔除或锄除等物理方法进行处置,处置时期应在苗期进行。刺苍耳在植株生长初期,刺未长成时将其铲除最为安全和有效。防除过的地方一定要进行多年追踪调查和铲除,如果发现还有发生,要持续进行防除,也可辅助使用除草剂提升防效,直至3年内不再发现刺苍耳为止。
在刺苍耳的连片发生区。春夏季营养生长期(苗期和开花期)可采用人工防除、机械防除、化学防治方法进行防治。对于分布于农田、草场的刺苍耳发生区,可组织各乡镇农牧民人工拔除或机械铲除。防除的最佳时期在植物开花前进行,避免其开花结籽。在秋冬季结籽期,主要采用人工或机械拔除的方法进行防除。如果发现种子已经成熟,需要人工用枝剪剪除花序部分,装入密封袋并进行灭活处理,防止种子进入土壤形成新的入侵与扩散。
?。ㄈ┗Х莱?/p>
根据刺苍耳的分布生境,选取不同的除草剂进行防除。刺苍耳的化学防除在4—5叶的苗期进行茎叶喷雾效果最佳。喷雾时要选择合适的条件避免喷施的药剂飘移到邻近敏感植物上。在河沟边或农田边使用化学除草剂时,要选择晴天喷施,避免药剂随雨水进入田间而造成药害。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,避免造成人、畜中毒或其他意外。
1.在农田。小麦和玉米田,每亩可使用20%氯氟吡氧乙酸乳油(20%使它?。?0mL或20%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50-70mL,兑水30L均匀喷雾进行防治。大豆田,每亩用6g乳氟禾草灵或6g乙羧氟草醚或17g氟磺胺草醚或72g灭草松,兑水30L茎叶喷雾。
2.在草场。为达到环保要求,每亩用6g氨氯吡啶酸,兑水30L茎叶喷雾。
3.在荒地。对于大面积发生的区域,每亩用6g氨氯吡啶酸或8g氯氟吡氧乙酸或17g三氯吡氧乙酸,兑水30L茎叶喷雾。也可以每亩使用25%灭草松水剂400mL,兑水30L均匀喷雾防治。
4.在路边。在3—5叶期每亩用6g氨氯吡啶酸,兑水30L茎叶喷雾。在3—9叶期,每亩用61g草甘膦,兑水30L定向茎叶喷雾。
在上述不同生境进行除草剂防治时,尽量选择推荐药剂,如防控效果不显著,可在此基础上剂量翻倍。如选用其它除草剂,建议参考推荐剂量喷施。由于刺苍耳在生长期内存在持续出苗的现象,需要根据本地刺苍耳的出苗情况进行多次施药防治。
?。ㄋ模┪锢怼揽?/p>
在适合用草甘膦的生境可使用物理—化学协同防控方式,在刺苍耳苗期3—6叶期,每亩用30g草甘膦(含0.1%的烷基表面活性剂更佳),兑水30L定向茎叶喷雾。施药后当天对防控区进行黑色农膜覆盖(厚度0.01mm以上)处理,通过此防控办法,刺苍耳防效高达97%以上,种子库密度减少93%以上,尤其减轻了对本地植物的危害。
?。ㄎ澹┨娲刂?/p>
在刺苍耳大面积发生的荒地、路边等地种植紫穗槐、鸭茅、紫花苜蓿、小冠花、向日葵、沙打旺、籽粒苋、高丹草、黑麦草等有经济价值、绿化价值的植物可进行替代控制。
四、部门协调与科普宣传
严格落实刺苍耳入侵地属地防控责任和部门(如农业、牧业、林草、生态环境等)间的协同管理,避免出现防控盲区和遗漏等,提高防控效率。根据刺苍耳主要随进口农产品的无意携带传入、可以混在作物种子、附着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特点,充分运用电视广播、网络媒体、宣传图册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与培训,普及刺苍耳的识别要点和防控技术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刺苍耳监测与防控队伍中来,全面提升刺苍耳的综合防控效果。